kaiyun新闻资讯
NEWS
第kaiyun二节 运输


  kaiyun榆林从秦汉以来,由于边防建设(三次筑长城、修驰道、城堡),军队、粮草的运输等原因,民间运输业十分繁忙。其运输状况无记载;但从当时的驻兵数量、建筑工程的规模宏大看,当时的工具是十分落后的,只是一些古老的车辆和人畜力,要运送那么多材料和那么多人畜的粮草生活用品等,必定要有相当数量的运输工具和人力才能完成。明清以来,榆林地区成为蒙汉贸易的重要通道和交易集散地。蒙人把大量的皮毛、奶油运来榆林,这里又将布匹、粮食等日用品用骆驼、骡马、毛驴以及人背肩挑运往蒙地。到清末民初,榆林有不少“边客”来往于蒙汉地带的榆林、包头、东胜之间,其中不少人就是运输户(脚户)或运输业的大户,他们专门承揽往返的客货运输。运输的主要路线:基本沿袭明清的运输路线。北边:从榆林到包头。南路:榆林到绥德、延安。东路:从榆林到神府。神府到内蒙的准旗、包头。从绥德经佳县的螅镇到山西碛口,从绥德经宋川到山西汾阳。西路:从榆林经横山、靖边、定边到宁夏银川、甘肃庆阳,从绥德到三边。当时榆林的镇川、神木的高家堡、佳县的乌镇、靖边的梁镇、定边的安边都是有名的客货中转站。据记载,当时的梁镇就有骡马大店和骆驼店几十家。沿途的道路上都有不少客栈,供脚户住宿。当时从榆林到定边要走半个月至20天。

  建国初,民间运输逐步由个体向集体方向发展。1950年政府就组织动员一些个体脚夫联合起来组成运输队、组。1952年,专区、县上均成立了运输委员会。运输委员会由专署交通科、贸易公司、银行等部门组成,分别由一名专员、县长任主任。各县分别成立群众运输队、社,运输队立有章程,各个体户须申请入队,发给队员证,方可参加客货运输。榆林市1951年12月成立群众运输队,当即有30户、骡子19头、骆驼77头入队参加运输,几天后又扩大为骆驼130头,骡子50头。从1954年开始,随着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各个城镇都成立了群众运输社,大部分脚户都加入运输社。农村生产队亦组织常年或季节性的运输队、组,外出搞长短途运输。60年代起,地、县均成立了民间运输管理站,专门管理民间运输。随着汽车的增多,民间运输开始减少,民间又增加胶轮大马车和人畜力架子车。1962年,本区12个县共有集体性质的运输合作社8个。计:榆林县搬运社、靖边县张家畔运输社、定边县运输社、绥德县运输社、清涧县运输社、清涧县搬运社、神木县城关运输社、府谷县运输社。有运输工具:胶轮大车7辆,畜力架子车222辆,人拉架子车19辆,拉车牲畜253头。人民公社所有的运输队26个,有胶轮大车27辆,畜拉架子车59辆,拉车牲畜134头。生产队的运输队(组)有395个,胶轮大车144辆,畜力架子车726辆,拉车牲畜1125头,驮畜601头。当时靠民间运输力量运送的物资仅有22万多吨。1966年米脂高西沟大队首次买回了手扶拖拉机。以后陆续有不少生产队买回手扶拖拉机、大拖拉机。由生产队集体给社员拉炭、运粮和搞其他社会运输。这段时间民间运输力大大减少。从70年代开始民间运输力由机器代替了畜力车辆和畜力驮运。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民间运输出现了新局面。不少农民自己购买了小四轮拖拉机、大卡车,有的还买轿车搞客运。1990年本区运输专业户有汽车1310辆,柴油革新车644辆,大型拖拉机776台,小四轮拖拉机7375辆。神木、子洲等县的部分农民买轻骑、摩托车搞长短途贩运。

  1、汽车运输的历史和现状:榆林地区从30年代初,陕北镇守使井岳秀统治时期就开始筹备修建榆林到绥德的公路。1936年第13军驻绥德,又修通了绥德至清涧、宋家川两段简易公路,冬季勉强可以通行汽车。当时在榆林设有长途汽车运输社,地址在榆林城义合店内,主任雷润生,客票每里2分钱。由于道路质量差,雨季就被冲毁,加之当时汽车又少,客货运输数量很少,只能断断续续,一年也通不了几次汽车。抗日战争结束后,榆林至绥德断绝交通,榆林行署又动员修通了榆林至内蒙扎旗一段公路,民国36年(1947)10月榆林至包头开始通行汽车。当时的公路只有少数军队的汽车运送军用品。陆军第22军(驻榆林)汽车连在民国38年(1949)报告中称,有“道济”、“福特”、“吉普”等汽车9辆,能用的仅3辆,待修补和报废的6辆。1950年由山西省国营运输公司,派来4辆汽车,从军渡乘船过黄河到绥德,在绥德设立运输代办站。往返于绥德至宋川之间,开展客货运输。由于军渡至宋家川有黄河阻挡,从山西运输的货物要在军渡卸车,再经木船转运至宋家川,因此吴堡设立了货物转运站,再经汽车、牲畜转运绥德等地,这种转运方式一直延续至1969年黄河大桥建成通车。1952 年绥德至榆林正式通车,开放客运班车。接着绥德至延安开放班车,绥德成了榆林地区交通中心。随之,绥德成立了中心汽车站,榆林、吴堡、清涧设立了汽车站,属延安陕北运输公司。1955年以后的10多年间,随着公路的扩展,榆定,榆、神、府,绥德至子洲,米脂至佳县相继都通了汽车,达到县县通公路,都有客车往返。货运也由人背畜驮开始转向汽车运输。1957年国产解放牌汽车首次开进榆林地区的各个车站。从此,汽车逐年增多,运输量不断扩大。80年代开始,农民个体户购买汽车,开展客、货运输,到1990年本区个体户有汽车1310辆,占总车辆数的24.99%。1990年本区有各种汽车5242辆,其中:客运轿车497辆,货运卡车4415辆,小客车1250辆。客运量达474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6562万人公里,货运量26万吨,周转量4567.6万吨公里。

  50年代初,汽车较少,只有榆林、绥德设有汽车站,后来随着车辆增多,各县先后通了车,成立了汽车站,属陕西省延安国营运输公司管理。

  ①国营榆林地区运输公司成立于1958年,到1990年底,有职工2122名,其中汽车司机557人,保修工人403人。有汽车448辆,其中:客车260辆,货车188辆。客运量395万人次,货运量10.7万吨。固定资产原值3169.6万元。下属8个车队,直属12个汽车站(每县1个)。榆林、绥德两个保修厂。

  ②1972年各县先后成立了运输公司之后,地、县均设立三统办公室(运输管理站),负责组织、管理、调拨地、县运输公司及机关、企业单位的社会车辆,具体办理运调等手续,统一指挥运输。

  榆林地区的汽车旅客运输始于民国26年(1937),仅在榆林至绥德、延安这条线上偶尔有汽车载客(卡车)。到了50年代初才在西包线、绥宋线上开放不固定班车(卡车)。行驶速度很慢。1957年先后在咸榆、绥宋、榆扎3条干线和榆定、榆府、米佳、绥子(三川口)、绥崔(崔家湾)、清店(店则沟)、定盐(盐池)7条支线上开放定期班车,年运输旅客31万人次。每个县城都有客车通行。1958年以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车辆逐年增多。用于客运的车辆,实现了轿车化、国产化。本区以绥德、榆林为中心,形成了长途客运网。

  榆林至西安;榆林至延安一日班;榆林至绥德每隔1小时发1趟客车,包括1辆JS690型大通道车。(1981年首次在本区开放)

  ④府谷汽车站每天往山西阳方口、五寨发长途客车1班,至内蒙东胜、准格尔旗每日1班。

  ⑤1984年以来,一部分个体户自己购买客车开展长途营运活动,运送旅客。大部分县都有不定期客车直接开往西安、太原、介休、阳方口、银川、包头、东胜等区外和省外城市,方便了旅客。榆林市有一个体运输户还开展“北京十日游”旅游包车,榆林到北京直达,沿途游览名胜。

  ⑦市公共汽车:仅在榆林市开放市郊公共汽车。榆林市郊从1972年开始成立公共汽车公司,从城内北门到南郊刘官寨15公里开放公共汽车。每天早晨6时起至下午6时止,每隔一小时放1趟。共设15个乘车点。

  榆林地区比较贫困,过去运输的多是调进的粮食、食油、棉花、钢材、木材、以及日用百货等。调出的物资只有皮毛等土特产品。50至60年代,货物运输,主要通过铜川、山西孝义两条路线运入、运出。地区专门在山西介休、孝西(孝义火车站西)、阳方口,宁夏青铜峡、铜川5地设立了货物转运站。当时黄河上没有桥,还在吴堡宋家川设立了中转站,负责由介休、孝西运来货物的转运。宋家川镇成立了搬运队,负责从山西军渡至宋川过往木船运载货物的装卸和宋家川汽车站运往全区各地货物的装卸。进入60年代,吴堡、府谷两个黄河大桥的建成,大大改变了榆林地区的交通运输状况,从山西孝西、阳方口火车转运的货物装汽车四五个小时即可直达本区。吴定线成了本区货物出入的主要通道。80年代初,本区每年有63%的货物经由介休、孝西运入,铜川方面运入的仅占6%。到80年代后期,由于神府煤田的开发,大量精煤、焦炭、电石、硅铁等化工原料都经府谷至阳方口,神木至包头运出。开始改变了本区运输的流向、运出物资逐步增多。1987年从神木、府谷运出的煤、焦炭、电石、硅铁、矿石、玻璃、水泥等工业物资就达300多万吨。皮毛、药材、柳编等物资大都从榆林、定边等地运往介休。

  承担这些货物运输的车辆,骨干力量是地区运输公司的6个货运车队。为了运输上的方便,汽车6队驻府谷,专门负责府谷至阳方口方面的运输,5队住定边,负责青铜峡至定边物资的运输,4队住绥德,负责介休、孝西、铜川的运输。此外,承担运输任务的有各县运输公司和物资等单位的专业运输车辆。驻神木的精煤公司车队,有车100余辆,专门运输精煤至包头。驻府谷的地区煤炭进出口公司车队,专门从府谷至阳方口运送煤炭。驻绥德地区石油公司车队,专门从介休往绥德运输汽油、柴油等燃料。驻绥德百货、农机、付食、生产资料等公司都有自己的小规模车队,从孝西往回拉运自己的物资。驻榆林的外贸车队,专门外运地毯、冻肉、杂豆等外贸产品。各县运输公司和其它机关、个体户等社会车辆主要是运送本县和本单位需要运送的物资,同时也参与社会运输的竞争。

  ①1955年中央决定从外省调运粮食支援陕北灾区。当时的榆林专区所属6县,由内蒙、甘肃两地调入粮食3500万公斤。甘肃1500万公斤,调入定边县340万公斤,靖边县110万公斤,横山县225万公斤,榆林县775万公斤,由甘肃省组织汽车、马车等运力运至定边、靖边、横山收粮点,榆林县送至横山县党岔、响水二地(因当时无定河桥梁未建,汽车不能通行)再由陕西省派汽车从鱼河堡运至榆林城。内蒙古自治区调入本区2000万公斤,其中调入府谷县750万公斤,神木县1000万公斤,榆林县250万公斤。这些粮都由包头市汽车运至东胜、盟镇会、君王旗3个收粮点,府谷、神木两县又组织牛车、驼、驴等畜力由内蒙的3个收粮点分别驮运至本县,据记载当时动用牛车就有7000多辆。这次调运救灾粮从1955年8月开始,到1956年2月结束。

  ②1965年中央决定往榆林地区调运1.75亿公斤粮食kaiyun、0.5亿公斤副食品(薯干、麦皮)。为了给陕北运送救灾粮,交通部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宁夏、山西8个省抽调800部汽车,再加上本省关中、汉中、铜川、陕北4个运输公司抽调的300多辆汽车,总共有汽车1167辆,1965年9月成立了榆林地区生产救灾运粮指挥部,统一指挥运粮车辆,分别从宁夏青铜峡、陕西铜川、山西阳方口、孝义4个地方运送救灾粮,到1966年2月底全部完成调运任务。

  ③1972年,榆林地区又遭旱灾,省委决定外调2亿公斤粮食给榆林灾区。省交通厅抽调省汽车一大队、二大队,建委汽车团等单位的900多辆汽车,从山西孝义、五寨、宁夏青铜峡、铜川运送。从1972年10月开始,到1973年12月底,共运回粮食19360万公斤。同时,组织100多只木船由府谷到佳县、神木水上运输650万斤粮食。另外,利用运粮车队给本区运回农用物资11623万公斤,支援了灾区生产建设。

  ①车辆修理:50年代初期车辆少,又多系各种进口车辆,当时维修力量很小,只能作一般维修、保养,无条件进行大修。国产“解放牌”汽车进入本区后,车辆增多,修理任务增大。60年代中期除地区运输公司成立榆林、绥德两个保修厂外,地区又成立了汽车修配厂,承担地区运输公司及社会车辆的修理、保养任务。1969年地区农机厂与汽车修配厂合并为综合大修厂。1975年又分为地区拖拉机修配厂和汽车大修厂。当时的汽车大修厂,设备比较齐全,年修车130多辆。随着社会车辆增多,各个专业车队都设有修理工和修理车间,地区运输公司的两个保修厂,以及社会上个体修理户的出现,基本能满足汽车的保养、修理任务,还可加工制造部分零件。地区汽车大修厂生意萧条,随之改为机械制造厂。

  ②汽车配件:为了满足汽车修理的需要,70年代设立榆林地区汽车配件公司,并在绥德设立营业处。专门经营各种汽车零部件。

  黄河,从府谷县的墙头由内蒙古入境,流经神木kaiyun、佳县、吴堡、绥德、最后到清涧县的贺家畔出境到延安地区的延川县,经过本区的6个县,31个乡镇550个村庄,全程441公里。榆林地区开展水上运输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秦汉时已利用黄河进行漕运,明、清时期,这段航运更为兴盛。当时内蒙、陕北、晋北一带的皮毛、煤炭,瓷器等土产都顺河运至潼关,再转运沿海。繁忙时期,从包头至潼关航行木船多达1千余只。民国初,京包铁路通车后,水上运输开始衰落。内蒙kaiyun、晋北的物资转由铁路运输。抗日战争时期,日冠占据华北。陕北根据地的物资大都通过黄河运送。当时,晋西北的保德、碛口、军渡、榆林地区的府谷、螅镇、吴堡(宋家川)都是黄河上的大码头和货物集散地。据资料记载,山西碛口民国36年(1947)一天就装卸货物达300多吨。1949年全国解放后,尽管陆上交通日益发展,但是,由于陕北处于偏远地带,黄河航运仍对沿河的人民生产、生活起着一定作用。据统计,1960年货运量达6.5万吨。尤其这段黄河当时没有桥梁,渡口的旅客接送和货物转运更是起了作用。从50年代起,陕北的百货物资大部分要从山西运进,因此,军渡至宋家川,保德至府谷这两个黄河渡口成了秦晋交往和运输的重要客货码头。进入70年代,国家在军渡至宋家川,保德至府谷陆续修建两座大桥。又加上府谷天桥发电站的兴建,由于电站水坝栏腰斩断黄河,上下不能行船,枯水期电站关闸发电,使下游水浅不能行船,黄河运输再次衰落。尽管70年代府谷县发展了载重30~40吨以上的机驳船(柴油发动机),航行在府谷天桥以下至神木万镇之间运送旅客、货物,但运量日渐减少,年运量只有3万吨左右。1985年,府谷县制造的“友谊”二号机船,首次试航壶口取得成功,但由于河道质量差,一直没有全线正式通航,只通至万镇。

  通航河段中,一般于11月下旬(小雪前后)至次年3月下旬为流凌期,多数年份无封冻现象。历史上黄河封冻的记载:吴堡这段河道1932年曾封冻过一次,人畜踏冰往来于黄河两岸。在整个流凌期间,流冰密度较大的时间约10天左右,木船无法航行,一般稀疏流冰时不影响船只航行。

  本区境内航道地形较为复杂,共有险滩70多处,碍航较严重的有23处。大的碛(险滩)有川口、迷虎、软米、罗峪、秃尾、佳芦、大同、土箕等8处。府谷至葛富一段航道长60公里,大都属沙质河床。枯水期水面宽200~300米,河道浅滩较多,普遍水深不足。神木境内航道长92公里,但境内有川口、迷虎、软米、罗峪、秃尾5大碛,航行最为困难危险。通过炸礁、清槽治理后,通航条件有所改善。当航深0.6米时,30吨机船可通往佳县,但航深不足0.5米时,机船随时可能搁浅。佳县至吴堡航道长103公里,有佳芦、大同、孟门3处险滩,航道较顺直。枯水期河宽15米,河道弯曲半径150~200米,低水位时,木船除碛口、孟门等险滩较困难外,其余航道可顺利航行。吴堡至清涧贺家畔段航道长93公里。这段航道险滩较少,流量较大,河床窄而直,有明显的航线,枯水期可通一般木船及挂桨机船,中水时可通30吨机驳船。70年代开始,国家拨款整治这段航道。1977年起对神木的5处大险滩进行治理,炸除礁石2.3万立方米,初步疏通了府谷至佳县间的航道183公里,使30吨机船可顺利通航。1979年又治理了佳芦碛和大同碛,延长通航里程103公里。同时又对神木的迷虎碛进行了彻底治理,府谷至吴堡286公里可通30吨机船。

  ①渡口、码头:沿河渡口,府谷县有渡口10处,即墙头、后冯家会、杨家川口、刘家川口(今府谷县城)碛塄、郝家角、元则辿、小深井、枣林尧、肖木碛。杨家川口的渡口设置较早,明正德11年(1518)10月,武宗皇帝出巡,建舟造筏由保德经这里渡过黄河,尔后到榆林。清史载,康熙35年(1697)2月26日,康熙皇帝西征葛尔丹统6师从北京出发,3月21日自保德经刘家川口渡黄河达榆林。1972年大桥通车后渡口废止。1984年在县城北修建一座客货码头,长150米,宽15米,深7.5米,共5个舶位,其中货舶3个,客舶2个。从此结束了过去旅客上下船和货物装卸没有固定地点的状况。神木县有葛富、马镇、合河、垒沟、盘塘、采林、沙峁头、罗家滩、万镇、界牌10处渡口。民国25年(1936)3月,刘志丹率红28军就由沙峁头渡口东渡抗日。佳县有大会坪、桃花(县城下)、木头峪、荷叶坪、螅镇5个渡口。1984年在桃花渡修建50米小型码头一座,并设立航港检查站,负责往来船只的管理和安全检查。吴堡县:50年代时有杨家店、宋家川(旧时为官菜园渡)、柳毫沟、李家沟、横沟、下山畔、拐上(碛口对岸)、川口渡口8处。到了70年代由于大桥通车、沿河渡口只设李家沟、横沟、下山畔、炭窑沟、拐上5处。民国37年(1948)4月23日、周恩来由吴堡川口渡河到晋绥边区。清涧县:有辛关、舍峪里、高家坬、崖头、老鸦关、马花坪、上坪、贺家畔等大小渡口8处。民国25年(1936)2月,从高家坬渡口东渡山西,并在渡口西侧房沟村住一宿。在这里写下了闻名于世的词——《沁园春·雪》。绥德县:有枣林坪、河底、界首渡口3处。

  ②运输船舶:70年代前,黄河水上运输及渡口摆渡全靠自制木船,船型两头尖,中间大,群众称“瓜皮船”。由于船体无筋骨、不耐用,每只船寿命仅3~4年,船运行速度又慢,载运8~10吨,这种船60年代还在发展,到70年代逐渐减少。据府谷县统计1949年有木船11只,1969年达到126只,到1984年只有7只。1977年府谷县成立了造船厂。制造“创业1号”30吨机动船,次年又造出“创业2号”40吨机动船。1985年又造“友谊2号”钢质机动客驳轮,船长26米,宽4米,吃水0.6米,装2台柴油机,40马力,航速每小时40公里,载客100人,1985年9月25日下水,10月16日试航府谷至壶口之间,29日返航。

  1、绥德机场:民国23年(1934)春,84师在绥德城东门滩修筑土质军用机场1个,跑道长300米,宽30米,并建有机房、库房10间,设绥德航空站,配备站长、机械师等工作人员。当时机场只供军事需要、只起落过一些小型飞机,1934年夏绥德第一次出现飞机是一架帆布双翼机,专送阎锡山来绥德的飞机降落后,观看者甚多,有的群众步行百余里,专程来看飞机。1938年春,绥德航空站迁陕西大荔,随之机场荒芜。民国36年(1947)秋胡宗南部队占据绥德后,又在东门外原机场处修复军用机场,跑道用石子铺筑kaiyun,长500米,宽10米,同年10月胡部撤离后,机场随之被毁,后被农民耕种。

  2、梁镇机场:靖边县梁镇为三边交通要冲,民国25年(1936)秋,由军队和当地政府动员军队和民工,在梁镇南滩修筑机场一段,未降落过飞机,后毁。

  3、府谷机场:民国25年(1936)由府谷县军民联合修筑机场一座,当时除动员民工外,还招雇工人数百名,在府谷县西关外,赵家石窑以南修建,已峻工。但一直未降落飞机。

  4、榆林南郊飞机场:榆林南郊飞机场建于民国25年(1936)场址在南门外榆阳桥南边,机场简易,跑道仅有500多米。民国35年(1946)抗日战争结束后,南京政府电令榆林军政联合扩建榆林机场,决定在原有机场上延伸和加宽跑道;当即动员保甲民工kaiyun、畜力修筑机场。在修建时,由于施工人员贪污,克扣民工工资,工人怠工,工程进展缓慢,南京政府又多次来电催促。当时榆林专员公署和驻军一面动员全城市民、职工、学生,义务出工修机场,一面查办施工人员中的贪污行为。机场路道共用民工18266个。机场跑道长1250米,宽40米,周围的渠道以砖石砌护、可降落小型飞机。当时只供军用。

  建国后到1959年,省上决定在榆林开设民航,将原有机场加以整修,新建民航站及一切通讯、民航设施。从1959年起榆林至西安开放定期或不定期民航班机。飞行小型(安2型)飞机,每班只能乘座12名旅客。每年可飞行100架次左右,运送旅客1000余人,货物15吨。另外,还担任榆林的飞播种草任务。榆林西沙机场建成后该机场不再起用。

  5、榆林西沙机场:经国务院和批准决定在榆林城西新建西沙飞机场。由西北民航局和榆林行署具体负责筹建。于1986年5月8日举行开工典礼,经过两年的施工,1988年10月竣工,12月4日正式通航,飞行运七型客机,直通西安。榆林机场为三级民用机场,可起落安——24英制Be,Ae,运七型客机。机场地址在榆林县城西(过榆溪河)1.4公里的沙梁上,即东经109°44′,北纬38°16′,海拔1076米,跑道方位角为332°至152°,跑道长1800米,宽30米,道面混凝土:两端厚23公分,中部厚21公分,房屋建筑面积492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100亩,总共投资1384.7万元,其中民航投资1100万元,省交通厅投资100万元,地区投资184.7万元。

  6、镇川机场:建于1970年,为空军某部机场。地址在榆林城南80公里处。

  本区过去一直没有铁路。进入80年代,国家决定修建两条运煤专线:包神铁路、神朔铁路,包神铁路已运行,神朔铁路现正修筑。西包铁路延神段榆林至神木一线日正式动工。


上一篇:kaiyun运输署:复康巴服务下季完成检讨
下一篇:“贴心人”打开跨境运输市场kaiyun

Copyright © 2012-2023 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